北港朝天宮相傳在清康熙33年(公元1694年),樹璧禪師由福建湄洲媽祖廟朝天閣,奉請媽祖來到笨港。禪師將媽祖放在古井上,稍作休息本想離去,想不到笨港居民聽到海神媽祖到來的消息,紛紛扶老攜幼向媽祖跪拜,並請求媽祖能永駐笨港,保佑大家。
禪師受信徒虔誠所感動,於是在古井處建廟奉祀。朝天宮香火鼎盛,每年前來朝拜的國內外信徒有數百萬人,進香團達千餘團,分靈遍及全球,可說是國際性的媽祖廟。現今廟宇於民國元年重建完成,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宮殿式格局,以媽祖為主袖的釋、儒、道三教共祀廟宇。
廟內木刻、石雕、屋頂剪粘、交趾陶均出自清代名師傑作為藝術精華,「朝命護台疆三百年來笨港早成聖地,天恩丞湄島八千里外龍喉創建神宮」一聯為最佳寫照。
初建成的笨港天后宮,在清乾隆15年(西元1750年)時受到笨港溪氾濫成災波及,因溪流改道笨南港市街有部份遭流失。但天后宮只遭局部損毀,因此於乾隆16年(西元1751年)由笨港縣丞薛肇烤與貢生陳瑞玉等捐資重修,第二代住持能澤和尚主其事,此事可見現立於朝天宮後殿乾隆40年「重修諸蘿絲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碑文中尤其可貴的是,今人蔡相揮之研究,發現廟內供奉自第一代住持僧人的神主牌以降,歷經十餘代皆甚完整,更足證北港朝天宮之歷史一脈相傳。
日據初年由於日義軍蜂擁而起,兵馬倥傯,各地寺一廟未獲修茸機會。至光緒31年(西元1905年),因嘉義地區發生大地震,朝天宮大殿遭到破壞,地方士紳乃倡議大改建,於光緒34年(西元1908年)8月26日興工,至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初竣工,前後耗用三年多的光陰,其修建規模之浩 大可想而知。主持大修建的匠師為著名 的大木匠師陳應彬,在他的號召之下, 邀集了台南與鹿港方面的木雕師以及廈 門方面來台的陶藝師共同合作,完成了廟貌宏偉,雕飾華麗的朝天宮建築。
大修建之後的朝天宮,其中正殿、觀音殿及第四進聖父母殿大體上保留原物,其作局部修繕。但是前殿因悉遭焚毀,由陳應彬重建。前殿中央為三川門 ,左右各有亭式龍虎門。從正面看上去 ,朝天宮擁有五門了。這是帝后的神格所能享有的榮譽。
【自行開車】
南下
1.走國道一號下斗南交流道→接158線往虎尾、土庫方向直走→再接145線往北港方向直走→依指標前進即可到達
2.國3->古坑系統->虎尾匝道下接145線->新德路->華勝路->華南路->左轉民主路->朝天宮
北上
1.走國道一號下嘉義交流道→接159線往新港方向直走→再接164線往北港方向直走→依指標前進即可到達
2.國3->古坑系統->虎尾匝道下接145線->新德路->華勝路->華南路->左轉民主路->朝天宮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528226872234630"
data-ad-slot="9587511302"
data-ad-format="auto">
精彩部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