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禮拜堂簡介
禮拜堂的土地是由馬偕博士在西元1875年買下,提供聚會的場所,1915年的改建,一座面向淡水河鐘樓造型的禮拜堂於焉完成,到了1928年一方面信徒增多,一方面也為了慶祝設60週年,因而禮拜堂在教友募款即馬偕博士的兒子偕叡廉先生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隔年買下一旁的牧師樓,經過四年籌備終於順利開工。
淡水教會是馬偕博士親手設立之教會,堪稱北台第一聖會,前人建蓋淡水禮拜堂時亦曾考慮過此一要素。教堂所在之地昔稱「龍目井」,因有雙井比鄰而得名,當年馬偕在此租屋及購屋建堂之地皮,均為地主陳阿順所有。
在一八九○年以前,淡水教會皆在附近租屋,之後才在教堂今址改建第一所教堂。此教堂並無近照但從風景照看來,其風格與馬偕生前所設計之教堂極為相似,該教堂目前僅存基座,古井及那部明治時代之古琴(存於今日教堂內)。
爾後,因教堂老舊不堪使用,遂在一九一五年二度改建。於五月的第二禮拜開工,當時造價為一三九○元,內長四丈寬五丈(約五十五坪),j樑九寸半徑,由吳威廉牧師督工。教堂因磚造外飾白灰而被暱稱「白色禮拜堂」。此教堂使用之大鐘今日尚存,部份座椅亦仍在使用中,至於講台桌椅則已在六○年代贈予小基隆教會。
這所禮拜堂到一九二八年便已容納不下全部信眾,由於當時淡水中學和神學院師生都來此禮拜,並且為了紀念設教六○週年,因此決定重建並開始進行籌畫。建築經費除會友、學生奉獻外,大部份由偕叡廉長老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於一九三一年開工,由二世馬偕偕叡廉長老親自設計督工,一九三三年九月完工,是為「設教六十禧年禮拜堂」。
建築特色
交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