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龍潭湖風景區,看了園區地圖後,滿腦子不解,我正看、側看、倒著看,無論怎麼看,這個龍潭湖明明就長得不像龍,又如何稱為「龍—潭—湖」。查了網際網路也查無原故,這麼有名的湖居然沒故事…。沒關係我可以直接到現場去,但,沿路問了許多人,他們都說不知道。
後來來到了黃帝神宮拜訪時,問了宮廟的服務人員和委員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龍潭湖的由來,不是因為湖水,而是因為山的緣故。
早先此地的湖水為地下湧泉系,古稱大埤湖,其山又稱作蛇山。後因興建黃帝神宮的緣故(另有介紹,請詳見),地理師前來堪輿此地風水,指稱此處極富靈氣,其中兩座突出湖面的山,其山貌似龍,一公一母,公龍為黃龍山,龍頸上建黃帝神宮,其龍頭對著主要出入口,而母龍則伴於公龍的右側。
此一消息傳出,以前曾有過小小的報導,時間久了,現今已少有人知曉,當時經過許多相關人士一番的討論後,才決定更名為龍潭湖。而附近的村落則為龍潭村。
龍潭湖的來源也另有一說為,龍潭湖是礁溪最大唯一的湖泊,原稱「大埤湖」,是因為有一名將軍周至柔來到礁溪視察,才改為比較雅緻的名字「龍潭湖」,連當地村庄也更改為龍潭村。
龍潭湖是礁溪鄉裡最大的湖泊,原名「大埤湖」。昔日為『蘭陽十二勝』之一,也是宜蘭五大名湖中面積最大的湖泊,三面環山,寺廟林立,暮鼓晨鐘。其湖面如鏡,青山倒影,景緻宜人,湖光山色悠遠寧靜,生態豐富,滿天群蝶飛舞,亦可在環湖道路漫步或慢跑。
環湖道路裡,從管理中心往第二公厠數公尺處,有個小亭子、涼椅可以供遊客休憩,另外在往前數百公尺處則有群樹成蔭的簡易停車場。龍潭的湖水清澈,湖畔綠草如茵,魚又肥,吸引了許多喜歡釣魚的釣客們來此垂釣,龍潭的,是露營最佳地點。
位於礁溪龍潭村內,距離宜蘭市區約6公里左右,交通便利。此湖三面環山,面積約 17 公頃,湖面遼闊,水深4.5丈,是宜蘭五大名湖中面積最大者。湖區仍保留了原始自然的風味,循著環湖道路悠然漫步,只見兩旁綠樹垂蔭,蝴蝶翩翩飛舞,偶而幾隻鷺鷥掠過湖面,為寧靜的山光水色增添不少美感!
※龍潭湖的附近有廟宇和禪寺數座:
其中以軒轅教的—「黃龍山黃帝神宮」最富盛名和傳奇色彩。位於環湖路旁的第二公厠附近的一條岔路直上,是一處景觀清幽的軒轅教寶地,宮廟的廣場非常寬闊,還可眺望整個龍潭湖面景觀。
再者為「漳福廟」,位於湖南端的不遠處,該廟感應靈驗、香火鼎盛,為鄉民的信仰中心。
根據民國七十九年,行政院農委會出版的野生調查手冊的記載:圓吻鯝魚,台灣原生魚屬鯉科,淡水魚,體長可達七十公分,體重可達五公斤。在台灣只分布於淡水河系及蘭陽溪水系,現已絕種。
卻於數年前,在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湖曾發現已幾近絕種的圓吻鯝魚,努力溯溪繁殖下一代的壯觀景象,牠們身長約十幾二十公分幾千條擠在不到一公尺寬的河道,每隻母魚腹部均像氣球一般突出,一路逆流向上,不時翻身啪咑咑的響著,也一邊產卵,卵兒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就黏在河岸旁的花草或河底的石頭上。
依調查顯是龍潭湖中近三分之一均為外來強勢種,本土魚種是否能成功繁衍,還需要人為的幫助。由於圓吻鯝魚,警覺性較其他魚類遲鈍,好似憨憨的不知道閃躲,於是龍潭村當地人們就給牠們一個特殊的別稱「憨仔魚」。
※「圓吻鯝魚」小檔案:
1.無毒,可食用。
2.體形側扁,尾柄較長,頭小,吻鈍,眼小,吻長大於眼徑。
3.口下位,橫裂,下頜前緣具有發達的角質層,有2列咽頭齒,無鬚。
4.體被上有細小的圓鱗,腹鰭基部有一狹長的腋鱗。
5.側線完全,沿體側中央略下彎而延伸至尾柄中央,各鰭均無硬棘。
6.體背側呈灰黑色,體側和腹部呈銀白色。胸鰭和尾鰭則為淡黃色,尾鰭的邊緣微黑。
7.胸鰭和腹鰭有時呈橙黃色,特別是成熟雄魚的頭部及胸鰭有顯著的追星。
8.為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在河川或湖泊的中下層水域裡,常常成群游動,十分具有群聚性。
9.「圓吻鯝魚」利用下頜刮食附著在石頭上的藻類,而成長速度較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