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山公園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市區其佔地六公頃,
當年是嘉義八景之一的「梅坑月霽」所在,
日治昭和九年即開始種植梅樹,但數量不多,直到日治昭和九年,
由梅山庄長江德樹移植三千株梅花後,才有今日規模。
梅山公園依山勢闢建,沿鵝卵石步道漫遊而上,滿園翠綠,景色宜人,
園中遍植梅樹、桃、李、牡丹、杜鵑、櫻花、聖誕紅等花木,全年花開滿山
景緻繽紛迷人,尤在梅花盛開時節,
登上梅亭、賞梅花、飲梅茶,頗具詩情畫意。
另備有兒童遊憩區和花台、步道等景觀,
使梅山公園成為今日嘉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名勝,是民眾最佳的休閑去處。
<資料來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2.由嘉義市走159號縣道前行,在抵達鹿滿時左轉台三號省道,經竹崎而抵達梅山。
3.下大林交流道往梅山方向走至梅山市區,公園路轉環南路50公尺即可見。
◎爭取921重建經費整建 充實園區設施:
梅山公園是梅山鄉開發最早的觀光景點之一,園區曾一度因疏於管理而幾近荒廢,經梅山鄉長黃世裕爭取921重建委員會經費補助,除整建公園內部設施外,並增設涼亭、環園步道及植物觀賞區等6大景觀,加上已進駐的戰車、戰機、飛彈及大砲等國防武器展示,充實園區設施後,梅山公園已成為民眾休閒去處。
◎1000多株梅樹成為嘉義縣梅花特區
梅山公園內栽種有1000 多株梅樹,其中不乏樹齡5、60 年以上的老樹,為增添公園景觀,梅山鄉公所先後於民國83 年及84 年補植700 株樹苗,86年又再植栽200株,今年年初更在園區內種植三株百年古梅樹,並接受民眾認養,希望梅山公園呈現一片梅樹海的景觀,成為嘉義縣內的梅花景觀特區。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嘉義縣政府 最佳之邑季刊 95年第12期
日昭和16年(1941),嘉義發生大地震,震垮了草嶺西側的堀沓山,當地人士將它取名為「斷崖春秋」。斷崖地形剛好成了一道天然堰堤,堵住了清水溪,形成一座天然的草嶺潭。因此,附近居民多稱「堵潭」,或稱「崩堵潭」,亦有稱為「清水潭」者。
當時日本正值戰爭期中,無暇開發。光復後,政府為防範此一天然水庫之災變,由建設廳水利局於民國37年(1948)成立草嶺工程處,開始規劃及推動此水庫之保固工程。
民國40年(1951)春,國軍第75軍16師工兵營奉命從事開鑿太平至草嶺間的公路,以利開發草嶺潭,歷2個月又27日始告成功。完成任務後,該營陸續返防,只留連長李柏龍率領的135名官兵,協助整修草嶺潭天然土壩的坍方。5月18日清晨,由於連日豪雨,山洪暴發,導致土壩潰決,洪水氾濫,一共奪走了74名官兵的性命,幸有56人獲救生還。事後,軍民同感殉難官兵,英烈昭天,功德垂後,乃於梅山公園建立「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以表追思頌德。並收其骨骸,合葬於碑後,築成墓園;每年殉難紀念日,由軍方與地方各界,在此舉行祭典,以慰英靈。
紀念碑文由當時75軍軍長葉成敬撰并書,現存碑記乃民國72年(1983)重刻,仍採墨拓,以保存史料。
民國88年(1999)九二一大地震,草嶺走山,又造成「新草嶺潭」;同時,有29位庄民遭活埋。原本以為經過保固工程後,可成觀光景點;不料第二年潭水流失殆盡,又回到原來狀態,大自然之力量誠可畏也。
以上【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引用資料來源: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
http://www.tncsec.gov.tw/b_native/b01_content.php?area=cy&c05=&c03=10&num=&a=0101
==================================================
【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全文:
戡亂軍興之四年,大軍由舟山會台灣。明年夏,我第七十五軍十六師工兵營,奉命從事於太平至草嶺公路之通鑿,遵奉建設台灣反攻大陸之國策,并響應總統 蔣公之號召也。
草嶺潭原為梅嶺位嘉義縣梅山鄉、雲林縣古坑鄉之間,去嘉義市東北約五十里。辛已嚴冬,諸羅地裂,山拔水躍、滃為深潭,積量與日月潭、珊瑚潭相若,其利於溉潤及電力者,尤巧且鉅;而水蝕石化、壩身漸傾,政府有保固工程之深謀,故先為太草路之闢建。我同志胼手胝足,溽暑經營,以需時二閱月歷二十有七日而告成。觀者驚愕,聞者讚嘆。驗收藏事,分別返防。
乃因紳民環請,復留第三連之兩排、第一連之一排,由連長李柏春、副連長童清心領率整修另一坍方。適豪雨綿五晝夜,潭水激增,壩圮石傾,吞然湧潰;一億立方公尺之洪水,一瀉而下。未逾時,即達營門,瞬息間,夷駐地為澤國。官兵百三十人,僅五十六人倖獲生還;餘七十有四人,卒葬身洪濤,壯烈死難,時民國四十年五月十八日正黎明也。
當浸瀰漫時,夜黑暴風雨,呼救不相聞;連長李柏春素諳水性,不事泳逃,從容指揮部屬避難;同仁亦能搶護武器,不圖先免。柏春見事無可為,始自戕以殉職。下士張冬夢本已攀木離險,因回救上士鄧友波,己身竟埋巨浪。其臨難不苟、捨身成仁,均足以光日月,嗚呼壯哉!
成承令本軍,初未能察天候以預防,繼未由赴急難而督救;河山未復,壯士先摧,緬懷忠良,曷勝悲悼!既揚旛以祭之,爰敘其始未,鐫於石以誌不朽。亦欲使後之覽者,知先烈犧牲、創造之艱危,從而謀草嶺天然水庫之永固。兵工建設、己奮前驅,定能光復神州,告慰英烈。復系之以訶,用代九招其詞曰:「淵淵潭水,草嶺深澤;怒雨天傾,狂濤奔裂。爰有壯士七十四人,篳路藍縷、懋績工兵餘勇;繼施洪流,卒至殉職,從容猶抱兵器。臨危授命,赴義激昂;蟲沙怛化,均是國殤。禹甸重光,相期指顧;易水不還,慟深朝露。梅山之麓,冰蕊芬馨,千年華表,共仰英靈。」
中華民國四十年八月,陸軍中將第七十五軍葉成敬撰并書。